三度踏入“鬼门关” 英德市中医院多学科联合救治急性心梗并发急性大面积脑栓塞患者
“感谢中医院的医生护士,把爸爸从死神手里一次又一次地拉回来,坚持不懈,为患者着想……”历时约三个月,患者许先生(化名)经过英德市中医院一次又一次的全力抢救及精心治疗,病情终于明显好转,患者家属也终于“守得云开见月明”,通过微信朋友圈发文感谢医护人员。
患者家属发微信朋友圈感谢英德市中医院医护人员。通讯员供图
“三起三落”终起死回生
(资料图片)
三个月前,57岁的许先生(化名)因急性胸痛、意识不清被送至英德市中医院抢救,经相关检查诊断为急性下壁、正后壁心肌梗死,同时并发急性大面积脑栓塞,病情危重。医院胸痛中心、卒中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,紧急为患者实施了心脏介入及神经介入治疗,手术过程顺利,心脑血管再通。
然而,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许先生突然并发脑出血,英德市中医院外三科(颅脑外科)马上“接班”,全力以赴为患者展开一场“生死决战”。在进行“左侧开颅颅内血肿清除+去骨瓣减压术”时,患者在手术台上突发心跳骤停,经过手术室医护团队及时快速抢救,原本“难逃此劫”的许先生再次挺了过来。
历尽艰辛连闯两关,许先生却在术后一周再次突发心脏骤停,外三科医护团队始终坚持不放弃、不抛弃的态度,竭力抢救,再次将患者从濒死边缘拉了回来。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抢救,许先生也经历了“全昏迷—神志模糊—遵命动作良好—完全清醒”的逐渐康复过程,经过外三科医护团队近三个月的专业救治、精心护理及针对性的中医中药治疗及康复治疗,患者一路“过关斩将”,病情明显好转,偏瘫侧肢体肌力已达到2级。
多学科紧密合作注入“强心剂”
“通俗来说,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需第一时间开通闭塞的血管,而脑出血则必须及时止血,清除颅内血肿,这是完全冲突的两种治疗,治疗手段非常有限,死亡率极高。”英德市中医院外三科主任李亮副主任医师坦言,必须密切观察、多方面评估病情发展变化,预防多器官并发症,尤其高度预防心血管意外,容不得半点大意,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救治难度之大、风险之高并未击退医护人员的决心。“每一次不遗余力的抢救、严密观察病情是救治成功的关键,最长一次抢救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。”李亮表示,大到每一项检查,小到每一次记录尿量、控制输液滴速、观察血管堵塞情况及血压血糖变化情况等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。医护团队努力不懈、攻坚克难,一次次讨论分析病情、研究治疗方案,锲而不舍的精心治疗、悉心照护,为整个治疗过程带来了动力与能量。
“相关科室会诊非常及时、各项检查均优先安排,增加查房频次,交接班更细化,确保即时、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。”李亮说,多学科紧密合作为患者的治疗注入了“强心剂”。
中西医“双加持”加速患者康复进程
此类病人术后多器官并发症预防及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大难点。“治疗过程中一度出现尿量过多,中医考虑久病脾肾两虚,予以益气补肾为法,经治疗尿量恢复正常。”英德市中医院中医馆主任赵玉军表示,该患者手术治疗后随即进行中医药介入治疗,以清热化痰,开窍醒神为法,以中药汤剂内服为主,贯穿后续康复治疗过程,有效预防了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,对促进患者清醒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“针灸治疗促进苏醒,松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,防止肌肉萎缩,为主动运动做准备。”该院康复治疗师陆海燕介绍,在康复治疗方面持续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手段,主要为患者进行针灸、艾灸、穴位贴敷、穴位疼痛刺激、被动运动、关节松动及偏瘫训练等,为患者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有效的“加速器”。
近年来,英德市中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,注重医院内涵建设,着力提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,不断增强医院综合实力,形成了“中医有特色,西医不落后,中西医结合有优势”的高质量发展格局,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,广泛开展各种三、四级手术,提升各种疑难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,为健康英德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。
南方+记者 焦莹
通讯员 刘文慧
点击图片,一键报料↓↓↓
【作者】 焦莹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标签: